微信扫码,关注“企微云”公众号完成申请
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,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!
发布时间:2020-09-04 17:22:05 浏览量:5083
今年开始,很多快手主播、抖音达人好像突然有了风险意识,开始导流到微信,拉群做社群带货。因为社群是可稳定产出、规模扩张、反复低成本转化的最佳带货场景,没有之一。
于是,企业们看到了别人做社群做的有滋有味,自己也想试试水。结果往往变成死群或广告群。为什么?
大多企业的社群运营模式,是这样的
为什么你的社群成了死群?
大品牌是如何做曝光的?
普遍采用的是“全渠道铺货+代言人背书+大媒体大广告种草”营销模式,货铺下去,做好大广告曝光,使得消费者在产生购买需求时,联想到该品牌而购买,整个消费决策就是这样做出的。
韩束2016年的市场开发颇具成效,年销售总额达12亿。所付出的代价如下:
一年在湖南卫视的广告投入2.8亿
在广州塔上亮灯1亿
某报纸连续7期正版广告0.5亿;其他平面广告大约0.2亿
合计一年广告投入4.5亿,投入比是当年销售额的37.5%
这种营销方式固然省时、省力,但是巨大的消耗也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担的,且还有一个致命缺陷,就是与消费者沟通不够深入,一张海报、一句slogan、而且规模大用户多,怎么跟消费者深入沟通?不可能的。
这就是我们的机会,如果能加用户微信一对一服务,想聊多久聊多久,想多深入多深入。
但是,如果你天天拉群搞裂变,与铺天盖地打广告的浅层次沟通、广撒网多敛鱼的营销模式没有任何区别。就等于是主动放弃优势,进入别人擅长的领域,必输无疑。
社群建立的基础:价值认同
社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。
一个人会有很多爱好、身份和标识,可能生活在不同的社群里,但在同一个社群里的人,一定是基于某一共同认可的契合点而聚集在一起,例如拼团、学习等。那么这在商业上会有哪些意义呢?
其一,社群能够让消费者从公域流量的“高速公路”上跑下来,与商机形成真实的闭环互动关系。
其二,社群让互动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,从而令优质内容的溢价得以实现,消费者和商家双双受益;
其三,社群能够内生出独特的共享内容,利于建立消费者的价值认同,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不再是单向关系。
我们甚至可以把社群经济,看成是一种后市场经济模式,即所有的交易互动,先是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前提下,“商品—>人”的关系进化为“人—>商品”的关系。
市场已经由消费者主导,服务会是消费者做选择的关键决策点之一。所以很多人拉完用户直接怼广告,这不是促活,是促死。
社群的运营核心:以人为本
当初WT被微信枪毙,为什么让众多企业家如断臂膀?
WT的营销功能包括:群发、自动踢人、批量群邀请、欢迎语、监控加好友、踢私加好友、僵尸粉检测、机器人等等…但最让大家沉醉痴迷的,有且只有一个,那就是:拉人统计。
这是做裂变与增量的核心,同时也是触发用户大量传播的源头,路径如下:新用户进群→机器人发布活动规则与活动海报,告知用户将海报发到朋友圈或拉满x人进群,即可参与课程或领取奖品→用户拉满人,机器人自动统计…这个能力从根本上保障了裂变活动的有序进行,解决了裂变活动从0到1的冷启动问题,是WT的营销核心。
当企业微信经过上半年多次迭代后,已经拥有了WT的大多功能,但独独没有这一项。为什么?
企业微信的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,而WT用机器人全程操控诱导裂变,本质上是没有把客户当人,而是当成纯“流量”,从这一点上,已经违背了企业微信的原则。
但商家也有自己的为难,运营就这么几个,要操作几百个群,纯手动要怎么管理的过来?为了解决商家的这个难题,企微云在保证“合规”的前提下,最大程度的简化人工操作流程。
企微云的最受欢迎的功能之一:社群运营,是通过将运营的标准化执行方案嵌入企业微信的聊天侧边栏,企业可以预先设置好运营规则、群内话术、海报、文件等内容以及发送时间,并且分配发送人,极大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。
每个类型下可设置不同的运营角色
话术内容的配置和发送时间
企业可为多名运营设置互相配合的话术
每个运营者选择自己的话术发送
到预定时间点击一键发送话术、文件、海报
如裂变拉新活动、日常问候语等,都可预先设定好,接下来运营只需要做一个动作,就是在规定的时间点击发送。这样以来,就大大节省的精力和时间,让一个人运营百群也不无可能。
除了效率的提升,精细化的运营才是让打造社群更具活力,更有生命力、持久性的基础。企业可用企微云的渠道活码、标签等功能将用户进行分层,针对薅羊毛党和忠诚铁粉制定不同策略,在运营活动中,也可根据用户的购买偏好及消费水平,配合云店的红包、拼团砍价等营销插件,提升用户体验,更利于复购和口碑传播。
社群建立在某种认同感的集合之上,但认同感只能提供起初的热度,不能提供持久的消费动力。如果要成功驾驭互联网社群,让社群得以持续发展,最终的落脚点是产品服务的提升、社群关系的维护等方面。企微云将数据与内容深度结合,从裂变引流到用户沉淀,帮企业从数据中提炼人群画像、洞察用户需求,为客户更精细、有温度的服务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