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,关注“企微云”公众号完成申请
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,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!
我要投稿
上个礼拜,和一位做企业的朋友张总吃饭,他跟我大吐苦水。
“兄弟,我现在感觉像是在给软件公司打工。”
“去年我公司就5个销售,今年业务不错,团队干到15个人了,结果CRM的续费涨得比我的利润还快!”
“你说这种按人头收费的模式,算不算是智商税?”
我相信张总的这种肉疼的感觉,很多正在成长的企业老板、业务负责人都深有体会。
所以今天咱们聊一个特别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:按人头收费的 CRM,到底值不值这个钱?是不是在收“智商税”?
我先声明,这篇文章不是为了黑任何厂商,也不是帮某些企业洗地,而是从实战角度,聊聊企业老板、销售经理、IT/数字化负责人真正关心的点。
01
为什么按人头收费会引发争议?
你可能听过这样一句抱怨:
“员工越多,钱越多,还跟功能没关系,这不是智商税吗?”
同时,你也可能听到厂商反问:
“你 SaaS 不按人头收费,难道按天气收费吗?”
从这两句话里,其实就能看到问题的核心:按人头收费本质上是 SaaS 服务模式和企业采购习惯的价值冲突。
老板觉得不合理,因为他觉得自己买的是系统,而不是买员工人数。
厂商觉得合理,因为系统运维、权限管理、审计、服务成本都和人挂钩。
所以争议不在于贵不贵,而在于企业付费的逻辑和使用价值是否匹配。
我们先来冷静分析一下厂商为什么按人头收费,这不是随便设的价格,而是有底层逻辑:
使用量与系统运维成本直接相关
每增加一个用户,
数据库读写
后台并发
存储空间都会增加。
如果你的 CRM 数据量很大,每增加一个人,系统维护压力就大一点,这部分成本厂商必须收回来。
用户数本身就是价值体现
企业组织越大,用系统的人越多,也意味着系统对企业的价值越高。
换句话说,系统能支撑更多人,就意味着企业的业务触达能力更强。
权限隔离
日志记录
行为审计成本
随人增加而增加。
大企业通常对数据安全、操作日志、权限审批都有要求,每多一个用户,厂商在这些功能上的投入也要增加。
国外大牌 CRM,比如 Salesforce、HubSpot,也都是按人头收费的,从厂商角度,这是一种很合理的成本分摊和价值定价方式。
02
企业这股冤枉气从哪来?三大成本陷阱让你肉疼
反过来说,企业觉得冤,绝对不是无理取闹,主要是下面这几个坑,让你觉得钱花得不值。
1. 空位费:为空气买单?
这场景太常见了:
公司销售岗位流动,新人招进来有1-3个月的培训期,产出有限;
老人离职了,岗位空缺一个月招人。
但你的CRM账号敢删吗?不敢!里头还有客户资料和跟进记录呢。
结果就是,你不得不为这个空着的座位持续付费。
这感觉,就像你包了个健身房年卡,结果自己受伤半年不能练,但卡费还得照交,钱花了,但没产生任何价值。
所以,一个好的CRM,必须具备离职数据交接能力,如下——
2. 围观费:看热闹也得买票?
你们公司是不是这样:
老板偶尔想看看销售漏斗和业绩报表;
财务想核对一下回款数据;
市场部想看看线索来源。
他们只是看一眼,并不每天在里面创建客户、写跟进记录。
但在很多CRM系统里,只要是个需要独立账号登录的,就算一个人头,信息查看这个动作支付和核心业务人员一样的价格,心里能平衡吗?
所以我们在给企业推CRM方案时,首先要问清楚你的实际使用人数——
比如很多企业老板跟我说:我们有200个人用,太贵了!
我会再追问一句:这200个人里,有多少人是需要权限操作数据的,多少人只是需要查看数据和报表。
这两个问题一问下来,就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判断,我到底需要买多少个席位,现在很多CRM就算你没有账号,也支持通过外链的形式查看报表的。
3. 休眠费:摸鱼的代价有点高
团队里销售水平参差不齐。
Top Sales把CRM用得飞起,因为它真是赚钱的工具。
但那些业绩垫底、或者积极性不高的销售,可能三五天才不情愿地录入一条信息,纯粹是为了应付管理。
结果呢?
你为那个沉睡的账号,和那个最顶尖的账号,付着一样的钱,这投入产出比,想想就心塞。
03
存在即合理:厂商为啥死抱着这个模式不放?
骂完了,咱们也得换位思考一下——为啥全世界SaaS厂商,甭管大的小的,都爱这么干?
难道他们合伙起来坑人?还真不是,背后有一套商业逻辑。
1. 逻辑一:你的规模,就是你的价值
这话你得细品。
一个CRM对你公司的价值,难道只在于它功能多强大吗?不,更在于它支撑了你多大的业务规模。
当你公司只有5个销售时,CRM可能就是个高级通讯录。
但当你有50个销售时,CRM就是你的客户资产中心、销售流程引擎、数据分析平台。
它带来的管理效率提升、风险规避价值,是呈指数级增长的。
所以,按人头收费,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对齐 ,你公司因为用了我的工具,规模做大了,赚得更多了,那你为这个增长多付一点费,是不是也说得过去?
2. 逻辑二:你的每个人头,都是厂商的成本
你以为你只是多开了一个账号?对厂商来说,意味着:
多了一份数据存储和计算的压力;
多了一个可能的客服咨询电话;
多占了一份系统性能。
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。
云服务器(阿里云、腾讯云)可是按量收费的,客服团队也是要发工资的。
如果不管你用多少人都收一个固定低价,厂商早就破产了,谁也服务不好。
3. 逻辑三:绑在一起,才能逼着我们一起成功
这一点很关键。
你想想,如果厂商一次性收你一笔买断费,或者只按功能模块收费,他后续还有多大动力帮你把这个系统用得好?
可能收了钱就没那么上心了。
但现在,他的收入和你的用户数、你的成长绑定了。
你团队用得好,扩张得快,他才赚得多。
这就倒逼厂商必须把产品做得更稳定、更好用,必须提供优质的客户成功服务,确保你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把这个工具用起来。
说白了,这是一种 利益绑定 ,目标其实是双赢。
04
怎么判断你的钱花的值不值?
既然争议这么大,那按人头收费到底什么时候就是智商税呢?我用几个务实场景帮你分析:
1. 只有 1~2 个功能在用,却按全员收费
很多公司买了 CRM,却只用线索分配、客户列表,其他功能完全没用。
结果,每个员工都要付全价,明显性价比低。
2. 使用深度不够,但得全价买权限
销售助理只负责录单
客服只负责记录客户反馈
但系统按销售经理一样收费。用得浅还要付全价,老板当然不爽。
3. 用户量大但并发极低,还按人数收费
典型例子:分销团队或兼职销售很多,但实际使用系统的频率极低。
这种情况下,人头收费就像在收智商税。
4. 不支持访客用户或只读用户
如果系统要求所有人都买付费账号,哪怕只是查看报表或简单查客户,也要付费。
这种模式对中小企业尤其不友好。
总结一下:核心问题是系统价值和付费逻辑不匹配,而不只是按人头收费本身。
而当你付的是合理的价值对价时,画风是这样的——
1. 系统本质就是“人驱动”的
CRM 的核心就是让销售、客服、管理人员做事情。
人越多,系统就能直接带来更多价值。
2. 企业组织结构复杂,需要大量权限隔离+流程
大企业有多层级审批、不同部门访问权限、审计要求。
用户多了,权限管理成本高,收费自然跟人数挂钩。
流程也属于高级能力,流程跑顺了,自然就离不开了:
当CRM成了你们公司业务的中枢神经——
客户从哪来
怎么流转
如何成交
服务怎么跟进
全在上面跑,一旦断电,公司业务半瘫痪。
3. 每个用户都能从系统里直接创造价值
即人效提升,算得清账——
销售人均产值
跟进客户数量
成交周期
这些关键指标因为用了CRM有了可见的提升,你算过一笔账,多花的这点软件钱,带来的收益更高。
数据在说话,你开始靠着系统里的数据
做预测
定目标
盘库存
分析市场趋势
它从工具,变成了你的决策大脑。
4. 大企业重视管理和审计,不差预算
对这种企业来说,按人头收费其实很透明,成本和收益成正比。
一句话总结:只要付费逻辑和使用价值对应,人头收费就不算智商税。
05
如何和厂商谈”人头数“的合作模式?
光吐槽和理解没用,得来点实在的。咱们企业该怎么应对,才能不吃亏?
第一招:学会谈判,争取弹性
问问能不能分等级:
直接问厂商,“我们的管理员、销售、财务只看报表的人,能不能不同价格?” 看看厂商能不能支持分
“创建者”
“标准用户”
“只读用户”
三类不同的权限和价格的。
抱住年费别放手
月付看起来灵活,年付通常有大幅折扣,只要你确定要用,年付是省钱的首选。
问清未来的价格
别只看眼前,要问清楚:
“我们现在20人,等我们做到50人、100人时,价格阶梯是怎样的?有没有优惠?”
把这作为选型的一个关键考量。
第二招:内部管理,向效率要钱
定期审阅账号
每个季度或每半年,拉一下账号活跃度报告,对于那些长期不登录、使用频率极低的休眠账号,果断回收或暂停,等需要时再开通。
这就省下了真金白银。
把工具用出价值:
这是最根本的。
既然每个座位都花了钱,就要通过培训、管理、激励,让每个销售都愿意用、会用、用好。
当这个工具帮他们赚了更多钱,你这笔投入就从成本变成了投资。
第三招:精明选型,看清总账
算TCO(总拥有成本)
别光盯着“单账号/月”那个数字。算算
实施费
培训费
和其他系统(比如企业微信、ERP)打通的集成开发费
还有未来的维护成本
有时候一个看似单价低的产品,总拥有成本却更高。
直面核心问题
在签合同前,直接、坦诚地和厂商讨论我们上面提到的
“空位费”
“围观费”
问题,看他们有什么解决方案,一个真诚的厂商会乐意和你一起找到平衡点。
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
产品:企微SCRM系统+微信机器人+私域陪跑服务
承诺:产品免费试用七天,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,已交付6000+ 2B企业
2025-06-07
2025-06-25
2025-06-08
2025-08-21
2025-06-08
2025-04-09
2025-07-12
2025-09-08
2025-08-21
2025-06-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