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步

销售管理从 “靠资源” 到 “能打仗” 的破局法

免费试用
 
销售管理从 “靠资源” 到 “能打仗” 的破局法
发布日期:2025-11-07 17:43:58 浏览次数: 111 来源: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与读者

市场寒风里,企业的销售团队最容易陷入 “两难”:

过去靠政策资源、渠道垄断的 “红利模式” 难以为继,市场化打法又因团队惯性、管理滞后而步履维艰 —— 老销售抱着存量客户 “躺平”。新人在陌生市场撞得头破血流,管理者握着业绩报表却找不到破局的支点。

其实破局的关键,藏在销售管理的底层逻辑里:从 “资源依赖型” 转向 “体系驱动型”。结合销售管理(人员 Personnel、流程 Process、客户 Customer、绩效 Performance)与大客户管理(KAM)框架,抓住 “人、客、流程” 三个核心,哪怕市场再恶劣,也能把团队拧成 “能打仗、打胜仗” 的正规军。


先掰正 3 个认知:用理论拆穿 “老经验” 的陷阱
很多时候,不是市场太难,是我们还困在 “旧思维茧房” 里。从理论视角拆透 3 个必须改的认知,才能让团队轻装上路:


•从 “结果导向” 到 “过程 - 结果双控”:别让 “业绩独大” 埋了隐患。


销售管理的 “漏斗理论” 早就说透:业绩是漏斗尖的 “果”,客户拜访量、需求匹配度、方案通过率才是漏斗底的 “因”。有个转制的装备制造企业曾踩过坑:团队 3 个销冠占了 60% 业绩,但没人带新人、客户信息全存在个人微信里,其中 1 人离职后,2000 万的大客户跟着流失 —— 这就是典型的 “只盯漏斗尖,不管漏斗壁”。
后来他们按 “销售过程管理理论” 改了规则:把 “CRM 填写完整度”“客户分级跟进率” 纳入考核(占比 30%),3 个月后新人开单率提升 40%,连老销售都主动带教了 —— 过程扎实了,结果才稳得住。


•从 “人情管理” 到 “制度管控”:用 “破窗理论” 治 “老油条”


转制企业常遇到 “怪象”:老员工拿着高底薪不跑市场,说 “以前都这么干”,管理者却因 “顾情面” 不敢管。这恰恰掉进了 “破窗理论” 的陷阱:第一个 “躺平” 的人没被管,其他人就会跟着学,最后整个团队都散了。


某能源企业的解法很干脆:按 “活水机制”(基于销售激励理论的动态资源分配)把老客户资源与贡献度绑定 —— 连续 2 个月没新增跟进的,客户资源直接分给新人。3 个月后,8 个 “老油条” 主动跑市场,团队人均业绩提了 25%—— 对懒惰的纵容,才是对勤奋的最大伤害。


•从 “部门孤岛” 到 “协同作战”:用 “价值链理论” 拆 “部门墙”


销售不是 “单打独斗”,是企业整条价值链的终端输出。技术部给的产品手册像 “天书”,售后响应要等 3 天,财务报销卡半个月 —— 这些 “断点” 会直接让销售在客户面前 “掉链子”。


按 “销售协同理论”,转制企业必须把职能部门绑进 “销售价值链”:某化工企业规定,售后部的 “客户满意度” 与奖金直接挂钩(占比 40%),技术部要每月跟 2 次客户拜访 ——3 个月后,客户投诉率降了 60%,销售签单周期从 15 天缩到 8 天。


抓实战:用理论撑稳 “人、客、流程” 三大盘


1. 带团队:按 “销售人才梯队模型” 建 “能打仗的队伍”


招人:别只看 “经验”,按 “销售胜任力模型” 筛 3 样,企业招人常犯的错:把 “有没有资源” 当硬标准,却忽略了 “能不能市场化作战”。按 “销售胜任力模型”(冰山理论),看得见的 “经验” 只是水面部分,水下的 “天赋、动机、可控性” 才是关键。
招聘标准:面试时让候选人模拟给客户讲产品(测 “学习敏锐度”),用 “压力提问”(“完不成任务能接受调岗吗”)测 “可控性”,还会查 “过往工作的流程合规性”(比如是否按要求用 CRM)。3 个月招的 5 个人,虽没 “硬资源”,却因肯按流程干,比过去一年招的都顶用 —— 薪资给够竞争力(比行业高 15%),但要求写死:“3 个月内产品知识考 90 分,否则调岗”,比模糊的 “好好干” 有用 10 倍。


培养:用 “721 学习模型” 搞 “熬鹰式训练”


别让新人 “自己摸索”!销售培养的 “721 模型” 早就证明:70% 的能力来自 “实践 + 纠偏”,20% 来自 “带教”,10% 来自 “课堂”。某制造企业搞的 “3 天通关制” 就很典型:


•10%“课堂”:销冠把经验做成 “傻瓜工具”(客户拒绝话术库、产品介绍视频);


•20%“带教”:管理者每天指定 2 小时 “模拟谈判”,当场纠偏(比如客户说 “贵”,新人只会 “降价”,就教他用 “价值对比法”);


•70%“实践”:通关后立刻带客户,回来必须填 “复盘表”(“客户需求没挖透,下次用 SPIN 提问法”)。
这么干下来,新人独立开单时间从 6 个月缩到 3个月 —— 不是人变厉害了,是培养路径踩对了理论规律。


2. 管客户:按 “大客户管理(KAM)理论” 把客户当 “资产运营”


有些企业不缺客户,缺的是 “把客户当资产运营” 的能力。有个建材企业转制后翻 CRM,发现 200 多个客户只记了 “联系人电话”,决策链、隐形需求全是空的 —— 这哪是 “客户库”,是 “废纸堆”。按大客户管理(KAM)理论,客户管理要抓 “3 个核心动作”,把 “资源” 变成 “可持续的现金流”:


第一步:画 “客户组织图谱”,把信息做 “全”


大客户的采购从来不是 “一个人说了算”。按 “决策单元(DMU)理论”,客户里有 “使用者、影响者、决策者、采购者”,少盯一个都可能丢单。某装备企业给销售配了 “客户信息采集表”,不光要记 “谁对接”,还要填:


•决策者:“谁拍板(老板 / 副总)?关注点是成本还是风险?”
•影响者:“技术部谁提建议?上次说过‘设备要易维护’?”
•隐形需求:“采购经理怕担责,是不是需要‘书面方案 + 成功案例’?”
填完后自动生成 “客户组织图谱”,销售跟进时直接按 “图谱” 找对人 ——3 个月后,大客户跟进成功率从 30% 提了 60%。


第二步:按 “客户生命周期价值(CLV)” 分级,把资源投 “准”
不是所有客户都值得 “花同等力气”。按 “CLV 理论”,客户要按 “当前价值 + 未来潜力” 分档:


•高价值客户(比如年采购超 500 万,且行业在增长):管理者亲自盯,每季度做 “定制化方案”(比如给客户做 “成本优化报告”);
•潜力客户(当前采购少但有增长空间):用 “标准化工具” 维护(每月发 1 次 “行业案例”,每季度电话回访);
•低价值客户:转 “线上自助服务”(发产品手册电子版,少花人力)。
某食品企业这么分完后,团队把 70% 精力投在高价值客户上,半年大客户复购率提了 40%—— 别让 “低价值客户” 耗掉团队的时间


第三步:用 “关系阶梯理论” 把关系做 “深”


大客户合作靠 “信任”,信任要按 “阶梯” 往上爬:从 “点头之交” 到 “基本互信”,再到 “利益相关”,最后到 “战略伙伴”。某化工企业的销售给高价值客户做了 “关系维护表”:


•基础动作:记客户 “生日、分管业务变动”(比如客户副总调去管新业务,立刻送 “新业务行业报告”);
•进阶动作:帮客户 “解决非业务问题”(比如客户技术部缺设备资料,协调厂里发过去);
有个销售帮客户搞定了 “售后对接人频繁更换” 的问题,客户转头就把明年订单从竞品那转了过来 —— 关系到了,订单自然来。


3. 建流程:按 “销售流程成熟度模型” 让 “普通人也能打胜仗”


企业的流程要么 “没有”,要么 “太复杂没人看”。按 “销售流程成熟度模型”,好流程要过 “3 关”:能落地、能复制、能优化 —— 让 “普通人按流程干也能出业绩”。


第一关:按 “顾问式销售流程” 拆 “步骤”,别搞 “模糊指令


别让销售 “凭感觉拜访”!顾问式销售流程早就把 “从找客户到签单” 拆成了 6 步: prospecting(找客户)→ qualification(筛客户)→ needs analysis(挖需求)→ proposal(提方案)→ closing(促单)→ follow-up(售后)。


某企业把 “客户拜访” 拆得极细:
•拜访前(needs analysis 阶段):“查 CRM 看客户近 3 个月订单→用 SPIN 提问法列 3 个需求问题(比如‘您现在的供应商在交付上有哪些让您不满意的?’)”;
•拜访中:“先聊客户的‘痛’(比如‘您说交付慢影响生产,我们上次给 XX 厂做的是‘24 小时响应’)→ 带 1 个同行案例(用销冠整理的模板)”;
•拜访后:“2 小时内填 CRM(附‘需求清单’+‘下次跟进时间’)”。


新人按这个流程跑,拜访成功率从 20% 提到 50%—— 不是人厉害,是流程把 “坑” 都填上了。
第二关:用 “工具” 把流程 “有形化”,别让销售 “记不住”
流程要 “能用”,得做成 “傻瓜工具”。某装备企业给


每个流程节点配了 “工具包”:
•挖需求阶段:给 “SPIN 提问话术卡”(比如 “情境问题:您现在每月采购量多少?”“痛点问题:采购周期长会不会影响生产?”);
•提方案阶段:给 “方案模板”(左边写 “客户痛点”,右边写 “我们的解法 + 案例”);
销售不用 “瞎想”,按工具填就行 —— 有个新人用模板提方案,客户说 “比之前的供应商讲得清楚”,当场就签了小单


第三关:按 “PDCA 循环” 动态优化,别让流程 “僵死
流程不是 “定完就完”。按 PDCA(计划 - 执行 - 检查 - 优化)循环,每月要复盘 “流程哪里卡了”:某企业发现 “签单后售后对接慢”,就加了 “订单交接流程”(销售填 “客户特殊要求”,售后 2 小时内确认);发现 “新人挖需求总漏”,就更新了 “需求 checklist”(加了 “客户预算”“决策时间” 项)。3 个月优化 3 次,流程越来越顺 —— 流程是 “活的”,才能跟着市场变。


4. 抓管控:用 “销售漏斗管理” 让 CRM 成 “导航仪”
别把 CRM 当 “记流水账的工具”!按 “销售漏斗管理理论”,CRM 是 “看漏斗、堵漏洞” 的核心 —— 通过数据抓 “谁在偷懒”“哪里卡单”,比 “凭感觉催” 有用 10 倍


某食品企业转制后用 CRM 做了 3 件事,团队工作饱和度提了 60%:
•看 “漏斗各阶段转化率”:发现 “商机到方案” 转化率低(才 20%),查 CRM 记录,原来销售提的方案都没附 “案例”—— 立刻补了 “方案模板”,转化率涨到 50%;
•盯 “过程动作”:要求周计划必须 “一句话说清目标”(“本周把 3 个商机从‘需求阶段’推到‘方案阶段’”),拜访记录要写 “客户反馈 + 下一步动作”(别只写 “拜访成功”,要写 “客户嫌价高,下周带‘成本对比表’再谈”);
•及时 “纠偏”:管理者每周查 3 次 CRM,发现某销售 “连续 3 天没更新记录”,当场聊 —— 原来是 “不知道怎么挖需求”,立刻安排销冠带教,两周后就出了 1 个商机。


CRM 用对了,管理者不用 “天天盯人”,数据会说话。


最后说:变革从谁开始?按 “角色理论” 找 “支点”


•老板:别只定 “业绩目标”,先改 “考核杠杆”,按 “销售绩效理论”,考核什么就会得到什么。


某企业老板把管理者的考核改了:“团队业绩占 50%,新人培养(3 个月开单率)占 20%,流程落地(CRM 使用率)占 30%”—— 管理者立刻从 “催业绩” 变成 “带队伍”,3 个月就带出 2 个能独当一面的主管。


•管理者:别只当 “传话筒”,要做 “教练 + 资源整合者”


按 “销售管理者角色理论”,好管理者要干 2 件事:带教(帮下属解决 “不会干”)、整合资源(帮下属解决 “干不了”)。有个管理者发现新人 “搞不定大客户”,没骂他,而是带着跑了 2 次拜访,当场教 “怎么跟决策者聊”;新人缺 “案例资料”,就协调技术部做了 “行业方案包”—— 下属服了,自然愿意跟着干。


•销售人员:别等 “资源”,要练 “市场化本事”


某企业的老销售过去靠 “关系”,转制后客户丢了一半,后来他学 “客户分级”“SPIN 提问”,按流程跑市场,半年新签 3 个大单,自己都说:“以前靠脸,现在靠本事 —— 心里踏实多了”。


市场再难,也总有企业能逆势破局。企业的销售管理变革,不用搞 “大跃进”,按销售管理理论把 “招人、管客户、建流程” 的细节做透,就不愁没饭吃。

从今天起:少想 “怎么靠资源”,多练 “怎么建体系”。体系立住了,再大的风也吹不倒 —— 这才是市场化生存的 “硬本事”。



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

产品:企微SCRM系统+微信机器人+私域陪跑服务

承诺:产品免费试用七天,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,已交付6000+ 2B企业

 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