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从银行转行做保险第三年,我真是太懂新人的纠结、矛盾、痛点了。很多困难我自己还在努力克服中,边冲关打怪,边舐痛边总结。今天想分享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真实故事,帮助新人克服做销售的心理难关。
刚入行的保险新人,是否经常陷入这样的困境:明明知道朋友需要保障,开口时却如鲠在喉,觉得“难为情”?明明客户表现出一点兴趣,跟着跟着就没下文了?腹稿打了一遍又一遍,对话框内容改了又改;最后却是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,还给自己找理由,“先培养感情,再等瓜熟蒂落......”尤其是原本职业比较光鲜、没有做过销售的人,这种情况更严重,“我自盛开,清风自来”,巴不得客户能主动上门。可结果呢?等来的却是客户在别处签单的消息,甚至是朋友遭遇风险时埋怨你不主动推荐,让你“哑巴吃黄连、有苦说不出”。最近热播剧《蛮好的人生》,真的非常推荐所有保险同仁都看看。什么叫职业自信,我们不一定能做销冠,但可以学学销冠的思维。很多人把保险签单当成“祈求”或“施舍”,觉得开口就低人一等。记得我刚入行时,有位姐姐微信跟我说:她以前也在平安短暂地做过,但心里始终觉得对客户有“亏欠感”,关系不对等,没干多久就离职了。抱有这种想法的人,其实是对自己身份不认同,对保险的价值不认同。把保险销售视为“求人办事”,自然难以理直气壮。“医生不会因为推荐药物而羞愧,因为这是治病良方”。同样,保险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消费品,而是家庭风险的防洪堤。专业是底气,真诚是桥梁。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认同保险的价值,不相信保险可以帮客户防范风险,客户怎么会信任你、选择你呢?最近总回想起我人生的第一张保单,13年前,两位友邦代理人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。我刚毕业不久,在东莞兴业银行上班,同一年遇到了两位友邦代理人,都想卖我保险。第一位X姐,我们认识在先,每天搭乘同一趟公交车上班。X姐人很好,说心疼我是外地人,总是关心我的生活,聊煲汤、聊养生,还给我送她自家种的芸豆和祛湿茶。她曾经很隐晦地问过我有没有买过保险,说可以帮我做方案。但当时我完全没有保险意识,觉得不太需要,她就没有继续聊这个话题,依然如沐春风般关心我。另一位Y姐,在一次聚会上加的微信。她之前是企业的中层管理,形象气质都挺好,谈吐阅历也很得体。她非常热情地和大家分享保险知识,聊转型经历,聊未来的规划,我很欣赏她。聚会结束后,Y姐就对我展开了营销,主动约我见面、给我看方案、解答各种疑问,推动签单进度。不到一个月,我就帮我老公投了保险,年交保费1.3万。事后,当X姐知道我在其他人那里买了保险,难以掩饰失落的表情,我才意识到,虽然她表现得佛系,其实也很想签单。随着保险签单尘埃落地,X姐和我的联系越来越少,后来她不再做保险了,我们就再也没有互动。而Y姐因为是我的保单服务人,我们一直保持联系,我会关注她的状态,她还帮我老公办理过理赔。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让我深思。按理说,从当时的相处关系上,X姐更让人如沐春风,Y姐的强势推进多少有点给我压力。但我为什么会选择Y姐而不是X姐?仔细想想,这背后可能代表了大部分用户的决策逻辑。温暖赢得好感,专业赢得托付。Y姐身上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成交密码:客户买的不止是保单,也是业务员眼里闪烁的行业信心。保险绑定的是终身服务,如果业务员自己都没有激情和憧憬,客户很难被打动。X姐每天和我聊生活、养生,朋友圈只有产品广告,我看不到她对这份职业的思考和认同。而Y姐第一次就跟大家讲了她的过往、转型原因、未来规划(也就是“三讲”);朋友圈除了发产品,还会分享日常、理赔案例、学习进修记录,在13年前,她的朋友圈经营算很有水平了。可能正是这种区别,让我隐约感受到两位之间的水平差异,进而选择了专业而非人情。X姐的签单欲望可能埋在心里,Y姐的企图心写在眼里、落实在行动里。很多人不喜欢企图心太强的人,我以前也是,但现在观点开始改变了:做销售的都需要业务,都想签单,为什么要避讳呢?你越避讳,客户躲得越远。你拿出12分的热情,客户只能感受到8分;要是你只有8分热情,客户可能就只能感受到2、3分了。自己都没点亮,怎能让别人看见黑暗中的光?没人会随随便便掏钱啊。当然,每个人对企图心的接受度不一样。方式可以温和,但企图心一定要有。如果Y姐当时没有那么紧凑地跟进我,我大概率不会那么快买保险;饭局上聊得再上头,过两天热情也会消退。毕竟1.3万/年的保费对我当时来说,可是一个多月的工资呐。如果Y姐也抱着佛系的想法,等我主动找她,估计这事就黄了。Y姐一个月里约了我五次,次次都在往成交的方向推进,正是因为她教科书式的跟进节奏,才让我这个原本以为不需要商业保险的人买了第一张保单。很多人不好意思卖东西,担心别人赚了别人的钱心里有愧?但其实,并不是你不卖他东西,他就爱你,他们会跑去给别人付费,然后从此“忘了你”。然而前面我说过,在Y姐那里成交后,我和她的关系反而更近了,而跟X姐却渐行渐远。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。其实客户本身的需求是在的。比如我当时刚成家,银行工资待遇不错,有付费能力,我肯定是需要保险的。只是需求有没有被激发,找谁买而已。我不找X姐、Y姐买,迟早也会找其他人买。如果再等几年买,需要付出的价格会更贵,承保条件可能更差。所以,虽然当时是在Y姐的强势影响下成交,但我并不后悔,甚至感谢她影响了我。此后,我陆续又买了很多保单,对保险越来越认可,家庭保障越来越齐全。所以说,签单不是保险销售的终点,而是服务的起点,更是深度绑定客户的关键。成交后,双方建立了关系,业务员有义务提供持续服务,客户也会对业务员有更多期待,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。就像婚姻关系,领证让双方关系更稳固,保险签单也让客户和业务员的关系更加紧密。如果没有领证,在人海茫茫里,渐行渐远是大概率事件。勇敢地开口聊保险,拿出坚定的信念和企图心,学习销售转化技巧,让更多的客户和你绑定。然后只管成长,做好交付,对得起信任自己的客户,就不担心“亏欠”了。我是丹姐,懂法律的保险经纪人,10年银行从业,律师持证人
我在全国招募事业合伙人,目前有一只40多人的团队
除了保险咨询,我还能提供:
✅ 金融/法律/教师/地产/医护/公务员/财务/宝妈等跨行业转型陪跑
【关于明亚】
明亚保险经纪成立于2004年11月18日,注册资金7675.74万元,总部设于北京。明亚接轨国际先进模式,将经纪人的理念与服务引入中国个人保险营销领域。明亚已经发展为全国头部的保险经纪公司,合作一百多家保险公司,可以卖一千多款产品。我们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实际匹配最合适的产品,跟过去保险公司销售员都不一样,不做推销。市面上各类保险都做,业务全国。吸引了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社会精英加入。
目前,明亚在全国设有33个省级分支机构,已成长为一家全国性、综合性的头部领军保险经纪公司。业务品质稳居行业头部水平,被众多保险同行和客户誉为“行业翘楚“、“最专业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