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步

销售全周期八环节拆解:从客户获取到长期复购的闭环运营

免费试用
 
销售全周期八环节拆解:从客户获取到长期复购的闭环运营
发布日期:2025-10-22 17:38:26 浏览次数: 179 来源:一方文库

销售全周期拆解:获客→触达→需求挖掘→方案呈现→异议处理→成交→售后→复购/转介绍。


销售全周期不是“孤立环节的拼接”,而是“以客户需求为核心,环环相扣、层层递进的价值传递闭环”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、关键动作和判断标准,前一环节为后一环节铺垫,后一环节反哺前一环节优化,最终实现“从一次性成交到长期复购”的可持续增长。

 

一、获客:找到“对的客户”,降低后续转化成本

 

获客的核心目标不是“数量多”,而是“质量高”——找到“有需求、有购买力、有决策权”的潜在客户,避免后续在“无效客户”上浪费精力。这是销售全周期的“源头活水”,直接决定后续转化效率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精准定位+渠道匹配

 

- 第一步:明确客户画像


先通过“3个维度”锁定目标客户:

- To C客户:聚焦“人口属性(年龄、性别、地域)、行为习惯(消费频率、偏好渠道)、需求痛点(如宝妈关注“儿童安全”,年轻人关注“性价比”)”;

- To B客户:聚焦“行业属性(如制造业、零售业)、企业规模(营收、员工数)、决策链(使用者、采购、老板)、痛点场景(如生产效率低、客户流失快)”。

例:卖企业考勤系统,客户画像可定为“50人以上、有异地分公司、目前用人工打卡的制造业企业”,而非“所有企业”。


- 第二步:选择匹配获客渠道


按“客户画像”选渠道,避免“广撒网”:

- To C高频渠道:若客户是“年轻群体”,优先选“抖音/小红书内容引流、直播带货”;若客户是“下沉市场中老年”,优先选“线下地推、社群拼团”。

- To B高频渠道:若客户是“中小企业”,优先选“行业社群、精准电销、老客户转介绍”;若客户是“大型企业”,优先选“行业展会、白皮书营销、高层人脉对接”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意向度”而非“数量”

 

- 用“2个问题”判断获客质量:

1. 客户是否符合预设画像?(如卖高端家电,客户是否有“高收入、注重生活品质”特征);

2. 客户是否有“初步需求信号”?(如主动咨询“产品功能”“价格”,而非被动接收广告)。


- 避免误区:不盲目追求“获客数量”,若某渠道带来的客户“80%不符合画像”,即使成本低也应暂停,优先投入“高意向客户占比超50%”的渠道。

 

二、触达:第一次“建立连接”,留下“专业印象”

 

触达的核心目标是“打破陌生感,让客户愿意继续沟通”,而非“第一次就成交”。这是销售与客户的“首次对话”,若印象差,后续再难推进;若印象好,可快速拉近信任距离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场景化开场+需求钩子

 

- 场景化开场:避免“生硬推销”

按“触达渠道”设计开场,让客户觉得“你懂他”:

- 电销/微信触达:用“客户痛点”开场,而非“我是XX公司的”——如对制造业客户说“您好,我是做生产效率优化的,很多同行朋友说‘设备故障排查费时间’,您这边有遇到类似问题吗?”;

- 线下触达(展会/地推):用“体验”开场,而非“发传单”——如卖智能家居,直接让客户“现场操作语音控制灯光,感受便捷性”。

- 需求钩子:引导客户“多说”

触达时不“自说自话”,而是用“开放式问题”让客户开口,比如:

- To C:“您平时选家电,最看重哪方面呀?”(引导说需求);

- To B:“您目前团队管理,最费时间的环节是什么?”(引导说痛点)。

客户说得越多,后续需求挖掘越精准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愿意继续聊”

 

- 用“3个信号”判断触达效果:

1. 客户是否“主动回应”?(如回答问题超过1句话,而非“嗯、哦”);

2. 客户是否“愿意留联系方式”?(如加微信、留电话,方便后续跟进);

3. 客户是否“同意下次沟通”?(如约定“明天给您发详细资料,再聊10分钟”)。

- 若客户“拒绝留联系方式”“明确说‘不需要’”,说明触达方式或客户质量有问题,无需强行纠缠,优先跟进“愿意继续聊”的客户。

 

三、需求挖掘:找到客户“真痛点”,而非“表面需求”

 

需求挖掘是销售全周期的“核心环节”——若没找到客户的“真痛点”,后续方案再完美也会“错配”;若找到“真痛点”,甚至客户会主动问“你能怎么帮我”。核心是“让客户自己说出需求”,而非销售“强加需求”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SPIN提问法+痛点放大

 

- SPIN提问法:层层深入挖需求

这是最经典的需求挖掘工具,分4步:

1. 情境问题(S):了解客户现状,铺垫痛点——如“您目前用什么方式管理客户信息呀?”;

2. 问题问题(P):引出客户痛点,让问题“浮出水面”——如“用这个方式,有没有遇到‘客户信息找不到’的情况?”;

3. 影响问题(I):放大痛点影响,让客户“重视问题”——如“客户信息找不到,会不会导致‘跟进不及时,丢订单’呀?每月大概会损失多少?”;

4. 需求-效益问题(N):让客户主动提出需求,为方案做铺垫——如“如果有工具能‘自动存储客户信息,还能提醒跟进’,对您来说帮助大吗?”。


- 区分“表面需求”与“真需求”

客户说的“我想要便宜的”“我想要功能多的”往往是表面需求,背后有真痛点:

- 说“要便宜”,可能真需求是“预算有限,担心性价比”;

- 说“要功能多”,可能真需求是“怕后续不够用,不想频繁换产品”。

需通过追问找到“背后原因”,比如:“您关注价格,是担心后续回报不够吗?”

 

2. 判断标准:明确“客户核心痛点+决策优先级”

 

- 需求挖掘到位的2个标志:

1. 能清晰说出客户的“1-2个核心痛点”(如“客户核心痛点是‘每月因库存积压损失5万’,而非‘想要库存管理工具’”);

2. 知道客户的“决策优先级”(如客户更看重“成本控制”还是“效率提升”,后续方案重点突出对应价值)。

- 若挖掘后仍不清楚“客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”,说明还需再问,比如:“解决这个库存问题,对您今年的业务目标有什么帮助呀?”

 

四、方案呈现:把“产品功能”转化为“客户价值”

 

方案呈现的核心目标不是“展示产品多厉害”,而是“让客户觉得‘这个方案能解决我的痛点’”。客户买的不是“功能”,而是“功能带来的好处”——比如买钻孔机,买的不是“钻孔功能”,而是“墙上的孔”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痛点-功能-价值对应+场景化证明

 

- “痛点-功能-价值”三段式呈现

避免“罗列功能”,每个功能都要对应客户痛点,说清“能带来什么好处”:

例:对库存积压的客户呈现方案时,不说“我们的系统有‘智能补货功能’”,而说“您提到每月因库存积压损失5万(痛点),我们的智能补货功能能根据历史销量预测需求(功能),帮您把库存周转率提升30%,每月至少减少3万损失(价值)”。


- 场景化证明:让客户“看得见效果”


光说价值不够,需用“客户能感知的方式”证明:

- 数据化:用具体数字,如“某同行客户用后,库存积压减少40%,回款速度快了15天”;

- 可视化:用演示、图表,如“这是您目前的库存数据,这是用我们方案后的预测数据,您看差距很明显”;

- 体验化:To C产品让客户“现场试用”,To B产品提供“demo演示”,如“我给您演示下,怎么1分钟查到库存缺口”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主动问细节”

 

- 方案呈现有效的信号:

1. 客户专注听,不频繁看手机、打断(说明方案贴合需求);

2. 主动问“后续怎么落地”“需要我们配合什么”“交付周期多久”(说明客户在考虑“如何使用”,而非“要不要用”);

3. 认同方案的价值,比如“如果能减少3万损失,这个方案确实有用”。

- 若客户频繁质疑“这个功能我用不上”“你们的方案和别人差不多”,说明方案没突出“针对性价值”,需回到需求挖掘环节,重新匹配痛点。

 

五、异议处理:把“拒绝”转化为“信任”

 

客户有异议不是坏事,说明客户“在认真考虑”——完全没兴趣的客户不会提异议,直接说“不需要”。异议处理的核心目标不是“说服客户”,而是“解决客户的顾虑”,让客户觉得“你和他站在一边”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共情+拆解+佐证

 

- 第一步:共情,先认同客户,再解决问题


避免“反驳客户”,比如客户说“你们价格太高了”,不说“我们不贵,别人更贵”,而说“我特别理解您关注价格,很多客户刚开始也和您有一样的顾虑(共情),不过您可以看看我们的方案能帮您省多少(转向价值)”。


- 第二步:拆解异议,找到“背后原因”


常见异议背后的真顾虑:

- 价格异议:不是“嫌贵”,可能是“担心不值”“预算不够”“想压价”;

- 决策异议(“要和领导商量”):不是“没权限”,可能是“自己没信心说服领导”“需要更多证明材料”。

需通过追问拆解,比如:“您觉得价格高,是担心后续回报不够,还是目前预算有压力呀?”


- 第三步:用佐证消除顾虑


针对不同异议,提供“客户能相信的证据”:

- 价格异议:用ROI测算,如“按您每月减少3万损失算,3个月就能收回成本,之后都是纯收益”;

- 信任异议:用同行业案例,如“某和您规模差不多的企业,刚开始也担心效果,用了半年后,老板还推荐了2个同行过来”;

- 决策异议:提供“决策支持材料”,如“我帮您准备了给领导的汇报PPT,重点突出成本和效果,您看需要补充什么吗?”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不再纠结该异议”

 

- 异议处理到位的标志:

1. 客户不再重复提同一个异议(如之前纠结价格,处理后开始问交付);

2. 客户认同你的解决方案,比如“你这么说,我就放心了”“这个回报确实能接受”;

3. 客户转向“下一步动作”,比如“那我们接下来怎么签合同?”。

- 若客户仍反复提同一个异议,说明没找到“真顾虑”,需再追问,比如:“除了价格,您还有其他担心的吗?”

 

六、成交:抓住“时机”,推动客户“做决定”

 

成交的核心目标不是“逼单”,而是“帮助客户快速做决定”——客户犹豫时,不是“不想买”,而是“需要一个理由或推力”。关键是“识别成交信号,用合适的方式促成”,避免“错失时机”或“过度推销”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识别信号+温和促成

 

- 第一步:识别成交信号


客户有成交意愿时,会释放明显信号:

- 主动问“细节问题”:如付款方式、交付周期、售后保障、合同条款;

- 关注“使用细节”:如“我们团队怎么学习使用?”“后续有问题找谁?”;

- 对比“选择”:如“签季度合同和年度合同,有什么区别?”。


- 第二步:用“低压力”方式促成


避免“强硬逼单”(如“今天不签就没优惠了”),用“帮客户做选择”的方式推动:

1. 二选一法:给客户2个都符合他需求的选项,比如“您是想先签3个月试用,还是直接签年度合同?年度合同能多送1个月服务”;

2. 利益驱动法:用“即时利益”推动,比如“本周签单能申请‘免费上门培训’,下周就恢复常规服务了”;

3. 风险兜底法:降低客户决策风险,比如“我们支持7天无理由退款,您用着不满意,随时可以退”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明确同意签约”

 

- 成交成功的标志:

1. 客户确认“签约细节”(如合同条款、付款时间);

2. 完成“签约动作”(如签合同、付定金、线上确认);

3. 期待“后续落地”,比如“什么时候能开始用?”。


- 若客户仍犹豫,比如“我再想想”,说明还有未解决的顾虑,需回到异议处理环节,而非强行促成,比如:“您还在想哪方面呀?是担心后续使用问题,还是有其他顾虑?”

 

七、售后:从“成交”到“长期关系”的转折点

 

售后的核心目标不是“解决问题”,而是“提升客户满意度,为复购/转介绍铺垫”。很多销售认为“成交就结束了”,但实际上,售后是“客户信任的强化期”——服务好,客户会成为“长期客户”;服务差,客户不仅不复购,还可能传播负面评价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主动跟进+超预期服务

 

- 主动跟进:按“节奏”触达,不打扰不冷落

售后跟进需有明确节奏,避免“想起才联系”:

1. 成交后3天内:回访“使用情况”,比如“您这边开始用系统了吗?有没有遇到操作问题?”,快速解决初期问题;

2. 每周1次:轻互动,分享“有用的信息”,比如“给您发份‘库存管理技巧’,很多客户用了能再省10%成本”,不推销;

3. 每月1次:深度沟通,挖掘“新需求”,比如“您这月库存控制得不错,接下来有没有想提升‘客户复购’的计划呀?”。

- 超预期服务:做“客户没想到的事”

基础服务(如解决问题)只能满足客户,超预期服务才能让客户“记住你”:

- To C:客户买家电后,主动发“季节性保养技巧”(如“夏天空调要定期清洗滤网,我给您发个教程”);

- To B:客户用系统后,主动提供“行业数据”(如“这是您所在行业的库存周转基准值,您目前已经超过平均水平了”);

- 资源对接:若客户有其他需求,帮他牵线,比如“您说需要找物流合作,我认识一家靠谱的,给您推过去?”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满意度高+愿意互动”

 

- 售后到位的标志:

1. 客户有问题时“第一时间找你”,而非找客服(说明信任你);

2. 愿意和你分享“业务情况”,比如“这月销量涨了10%,多亏你们的系统”;

3. 对服务表示认可,比如“你们服务真不错,比之前合作的公司强多了”。

- 若客户“有问题不找你”“回复冷淡”,说明服务没到位,需主动沟通,比如:“最近用系统还顺利吗?有没有我们没做到位的地方呀?”

 

八、复购/转介绍:让客户成为“销售的延伸”

 

复购/转介绍是销售全周期的“终极目标”——复购的成本仅为新客户获客成本的1/5,转介绍的客户信任度高、转化率高。核心是“让客户觉得‘帮你复购/转介绍有价值’”,价值可以是“实际利益”,也可以是“情感认同”。

 

1. 核心动作:复购激励+转介绍赋能

 

- 复购:提前铺垫+专属优惠

复购不是“等客户主动来”,而是“提前引导”:

1. 铺垫新需求:在售后沟通中,自然提及“能帮客户解决的新问题”,比如“您目前客户复购率不错,如果用我们的会员管理功能,还能再提升15%”;

2. 专属激励:给老客户“不可替代的优惠”,比如“您是老客户,复购年度套餐能享7折,新客户只有9折”;

3. 场景化提醒:在客户有需求的节点提醒,比如“年底是库存盘点旺季,您要不要升级系统,更方便盘点?”。

- 转介绍:降低门槛+明确回报

客户愿意转介绍,但常因“不知道怎么说”“怕麻烦”而不行动,需帮客户“解决这些问题”:

1. 提供“转介绍工具”:比如准备好“推荐话术”(“我用的XX系统挺好用,帮我减少了不少库存损失,你可以试试”)、“案例材料”(发给被推荐客户的介绍文档);

2. 明确“转介绍回报”:回报可以是“物质奖励”(如推荐成功送200元京东卡、免费延长1个月服务),也可以是“情感回报”(如帮客户做“专属业务分析报告”);

3. 简化流程:让客户“只需推荐联系方式”,后续由你跟进,比如“您把朋友微信推给我,我来和他介绍,成不成都不麻烦您”。

 

2. 判断标准:客户“主动复购/推荐”

 

- 复购/转介绍成功的标志:

1. 客户主动提出“复购”,比如“我想把套餐升级成年度的”;

2. 客户主动推荐朋友,比如“我有个同行朋友也有库存问题,我把你推给他了”;

3. 客户成为“长期推荐者”,比如“这半年我已经推荐3个朋友和你合作了”。

- 若客户不愿转介绍,需了解原因,比如“您是不是担心推荐后朋友不满意呀?我们给被推荐客户也有7天试用,不满意随时退,不会让您为难”。

 

结语:销售全周期是“客户价值的持续传递”

 

从获客到复购/转介绍,每个环节的核心都是“以客户需求为中心”——获客找对需求,触达建立信任,挖掘明确痛点,呈现匹配价值,处理消除顾虑,成交推动决策,售后强化信任,复购延伸价值。

不是“完成一个环节就结束”,而是“每个环节都为下一个环节铺垫”,最终形成“客户满意→复购→转介绍→新客户→新满意”的正向循环,这才是销售可持续增长的核心逻辑。



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

产品:企微SCRM系统+微信机器人+私域陪跑服务

承诺:产品免费试用七天,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,已交付6000+ 2B企业

 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