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一步

从 “标签堆砌” 到 “落地可用”从零开始教您构建用户画像

免费试用
 
从 “标签堆砌” 到 “落地可用”从零开始教您构建用户画像
发布日期:2025-10-16 21:46:45 浏览次数: 108 来源:佰赞咨询

Sept.
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
2025

"

提起用户画像,很多人会陷入 “简单贴标签” 的误区 —— 罗列 “25-30 岁、女性、一线城市、月入 1.5 万” 这类信息,却发现无法指导实际业务。真正靠谱的用户画像是 “活的”:有清晰的目标动机、真实的场景痛点,能直接落地到产品设计、运营策略中。


本文将从 “定义本质→明确价值→拆解要素→落地流程” 四个维度,带你掌握从 0 到 1 构建可用用户画像的方法,避开 “为画而画” 的陷阱。

"

一、先搞懂:用户画像到底是什么?



图片

用户画像是基于真实数据,通过定性 + 定量分析,凝练出的 “标签化目标用户模型”。它不是零散信息的堆砌,而是具备 “姓名、故事、痛点、动机” 的 “虚拟真人”,核心特征有三个:


  1. 虚拟性
    :是对一类用户的抽象概括,而非单个真实用户;
  2. 真实性
    :所有标签、场景、痛点都必须来源于真实数据(如用户行为、访谈反馈),不能主观臆造;
  3. 功能性
    :最终要服务于业务 —— 要么帮产品找方向,要么帮运营提效率,无用的画像就是 “自嗨”。

简单说:好的用户画像是 “能让团队成员看完后,异口同声说‘对,我们的用户就是这样’” 的工具。




二、为什么要做用户画像?4 个核心价值,不止 “定位用户”



图片

很多人觉得 “做用户画像是走流程”,但实际上,它是解决业务问题的 “底层逻辑”,核心价值体现在四方面:

1. 精准定位:避免 “全民产品” 的陷阱

除了微信、支付宝这类国民级产品,大部分产品都有 “特定目标人群”。比如面向老年人的健康 APP、针对职场新人的租房平台 —— 用户画像能帮你明确 “谁是我们的核心用户”,避免设计 “大而全却没亮点” 的功能。
例:若画像显示核心用户是 “60 岁以上、视力退化的老年人”,产品就不会设计 “小字体、复杂操作流程”,而是聚焦 “语音交互、一键呼叫” 等核心需求。

2. 指导产品:让设计 “贴合用户真实需求”

产品设计中最常见的争议是 “我觉得用户需要” vs “用户真的需要”。用户画像能提供 “统一标准”—— 所有功能都要围绕 “画像用户的痛点” 展开,而非凭主观判断。
例:针对 “新手妈妈” 的母婴 APP,画像显示其核心痛点是 “没时间系统学习育儿知识”,产品就会设计 “1 分钟短视频教程”“碎片化知识点推送”,而非长篇图文。

3. 统一共识:减少内部沟通成本

跨部门协作时(如产品、设计、运营),最耗时的是 “对齐认知”。一份清晰的用户画像能让所有人 “站在同一视角”—— 需求评审时不用争论 “用户会不会用”,而是看 “画像用户会不会用”;运营策划活动时,不用纠结 “选什么福利”,而是看 “画像用户需要什么福利”。

4. 驱动运营:实现 “精细化运营 + 个性化推荐”

当产品有多个细分用户群体时(如电商平台的 “学生党”“宝妈”“职场精英”),用户画像是 “精细化运营” 的基础。通过不同画像的痛点差异,设计针对性策略:


  • 对 “价格敏感的学生党”:推送优惠券、平价好物;
  • 对 “追求效率的职场精英”:推送 “极速发货”“高端定制” 商品;
    这也是淘宝 “千人千面”、信息流 APP “个性化推荐” 的核心逻辑。




三、用户画像的核心要素:7 个维度,“痛点” 是关键



图片


用户画像的要素不是 “越多越好”,而是 “越贴合业务越好”。核心可拆解为 7 个维度,其中 “用户痛点” 是重中之重:

维度
核心内容(需结合业务选择)
示例(以 “职场新人租房用户” 为例)
1. 基本属性(ta 是谁)
人口统计学信息 + 身份角色(如年龄、性别、职业、收入、地域、婚姻状况、角色标签)
22-25 岁,女性,刚毕业的互联网运营,月入 6k-8k,在一线城市租房,职场新人
2. 行为偏好(ta 做了什么)
产品使用行为(活跃时间、功能偏好、停留时长)+ 消费行为(消费频率、单价、价格敏感度)
每天 20:00-22:00 刷租房 APP,优先看 “近地铁、押一付一” 的房源,对中介费敏感
3. 社交信息(ta 的社交圈)
社交关系(如是否有合租需求、依赖亲友推荐)+ 社交平台偏好(如通过小红书看租房攻略、在豆瓣找合租室友)
无亲友在本地,主要通过小红书查 “租房避坑指南”,倾向 “合租但互不打扰”
4. 设备技术(ta 用什么工具)
设备类型(手机 / 平板)、操作系统(iOS/Android)、操作习惯(如是否常用语音输入)
用安卓手机,屏幕尺寸中等,习惯触屏操作,不熟悉复杂功能
5. 时间频率(ta 什么时候用)
使用时段(如工作日晚上、周末全天)、使用频率(如每天刷 3 次 APP、每周线下看房 2 次)
工作日晚上刷 APP 选房,周末线下看房,平均每 2 天联系 1 次中介
6. 情感态度(ta 的感受)
对产品 / 服务的态度(如是否信任中介、对租房平台的满意度)+ 社交平台的情感表达(如在评论区吐槽 “中介费高”)
对中介信任感低,担心 “被坑”,常在 APP 评论区咨询 “其他用户的租房体验”
7. 用户痛点(ta 的核心需求)
目标(Goals)、动机(Motivation)、痛点(Pain Points)、真实需求(Needs)——这是最核心的维度
目标:1 个月内找到近地铁的安全房源;动机:通勤时间短、减少生活成本;痛点:中介费高、担心房源信息虚假;真实需求:“低成本、无套路、安全可靠” 的租房服务

关键提醒:很多人会忽略 “痛点维度”,只堆砌基本属性和行为标签 —— 但没有痛点的画像 “毫无用处”。就像知道用户是 “25 岁女性”,不如知道她 “25 岁女性,租房时怕被中介坑”,后者才能指导业务动作。




四、从 0 到 1 构建用户画像:5 步实战流程,避开 3 个坑



图片


构建用户画像不是 “收集数据→贴标签” 的线性流程,而是 “明确目标→收集数据→分析分群→标签化→验证迭代” 的闭环。以下是具体步骤:

第一步:明确业务目标和范围(避免 “为画而画”)

做用户画像前,必须先回答 3 个问题,否则会陷入 “数据越多越乱” 的陷阱:


  1. 为什么做?
    :是为了提升新用户转化率?还是降低老用户流失率?或是优化某类功能的使用体验?(目标要具体,比如 “提升租房 APP 的房源预约率”);
  2. 用在哪?
    :是指导产品改版?还是策划运营活动?或是优化客服话术?(场景要明确,比如 “用于设计针对职场新人的租房引导流程”);
  3. 目标用户是谁?
    :是所有用户?还是某类细分群体?(范围要聚焦,比如 “聚焦‘毕业 1 年内、首次租房’的用户”,而非 “所有租房用户”)。

避坑提醒:不要一开始就想 “做全量用户的画像”,先聚焦 “核心业务相关的细分群体”,否则数据量大、分析复杂,最终产出的画像也无法落地。

第二步:多维度收集数据(定量 + 定性结合,缺一不可)

数据是用户画像的 “基石”,但不能只靠 “后台数据”,必须 “定量数据 + 定性数据” 结合 —— 定量数据看 “用户做了什么”,定性数据挖 “用户为什么这么做”。


数据类型
收集方式
核心价值
示例(租房 APP)
定量数据
后台行为数据(如点击、停留、预约、支付)、交易数据(如消费金额、中介费)、用户属性数据(如注册时填写的年龄、职业)
了解 “用户的客观行为”,发现规律(如 “80% 的预约来自‘近地铁房源’”)
后台数据显示:22-25 岁用户中,90% 会点击 “押一付一” 标签,70% 的预约房源距离地铁≤1 公里
定性数据
用户访谈(一对一 / 焦点小组)、用户反馈(APP 内投诉、评论)、现场观察(如跟着用户看房,记录其决策过程)、可用性测试
挖掘 “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痛点”(如 “为什么用户只看近地铁房源?因为怕通勤迟到”)
访谈发现:用户点击 “押一付一” 是因为 “刚毕业没积蓄,无法承担押三付一”;投诉集中在 “房源图片与实际不符,担心被骗”

避坑提醒:不要只依赖定量数据 —— 比如后台看到 “用户很少用某功能”,可能不是 “功能没用”,而是 “用户不会用”(定性访谈才能发现);也不要只信定性数据 —— 个别用户的反馈可能是 “特例”,需要定量数据验证 “是否是普遍问题”。

第三步:数据分析 + 用户分群(从 “杂乱数据” 到 “清晰群体”)

收集到数据后,需要先 “清洗数据”(剔除无效数据,如误点击、重复注册用户),再通过 “分析 + 分群” 找到 “核心用户群体”。
核心方法是 “找共性”:将行为、痛点、属性相似的用户归为一类,形成 “细分用户群体”。
例:租房 APP 的用户可分为 3 类:


  • 群体 1:22-25 岁职场新人(痛点:预算低、怕被骗、需近地铁);
  • 群体 2:30-35 岁已婚家庭(痛点:需大户型、近学校、小区安全);
  • 群体 3:自由职业者(痛点:需办公空间、租金月付、灵活租期);
    每个群体对应一套 “细分画像”,而非混为一谈。

避坑提醒:分群不是 “越多越好”—— 一般建议 3-5 个核心群体,过多会导致 “运营精力分散”,无法聚焦核心需求。


第四步:信息标签化(把 “数据” 变成 “可落地的画像”)

这是将 “分析结果” 转化为 “可视化画像” 的关键一步,核心是 “给每个细分群体贴标签”,标签要 “具体、可感知、关联业务”。
避免 “25 岁女性” 这种模糊标签,而是要结合 “属性 + 行为 + 痛点”,形成完整的 “用户故事”。


以 “职场新人租房用户” 为例,标签化后的画像可呈现为:


  • 基本信息
    :姓名(虚拟名:小敏),23 岁,女,刚毕业的互联网运营,月入 7k,在上海浦东租房,无本地亲友;
  • 行为偏好
    :每天 21:00-22:00 刷 APP,优先筛选 “近 2 号线、押一付一、无中介费” 的房源,会反复对比 3-5 个房源的评论;
  • 核心痛点
    :① 预算有限,最多承担 2500 元 / 月租金;② 担心房源图片虚假,不敢轻易付定金;③ 没时间线下看房,希望 “线上 VR 看房 + 一键预约”;
  • 目标动机
    :1 个月内找到 “通勤 30 分钟内、安全、性价比高” 的单间,避免频繁搬家。

避坑提醒:标签化不是 “罗列信息”,而是 “讲一个完整的用户故事”—— 看到画像后,团队能清晰想象 “小敏是谁,她遇到了什么问题,她需要什么”。

第五步:验证→应用→迭代(让画像 “活起来”)

很多人做完画像就 “束之高阁”,但实际上,“验证和迭代” 才是让画像 “有用” 的核心。


  1. 验证:确保画像真实有效
    用 “真实数据” 检验画像是否准确 —— 比如根据 “小敏” 的画像,设计 “VR 看房 + 押一付一专区”,观察该功能的使用率、预约率是否提升;或通过 A/B 测试,对比 “针对画像设计的文案” 与 “通用文案” 的转化率,若前者更高,说明画像有效。

  2. 应用:落地到具体业务场景
    画像不是 “文档”,而是 “工具”,要嵌入到产品、运营的日常工作中:

  • 产品端:根据 “小敏” 的痛点,优化 “房源筛选标签”(突出 “无中介费”“VR 看房”);
  • 运营端:针对 “小敏” 群体,推送 “新人租房礼包(免 100 元押金)”“近地铁房源清单”;
  • 客服端:培训客服优先解决 “房源真实性查询”“VR 看房指导” 等问题。
  • 迭代:动态更新画像
    用户需求会随时间变化(如 “小敏” 工作 1 年后,可能变成 “预算 3500 元、需独立卫生间” 的用户),因此画像需要 “定期迭代”—— 每 3-6 个月,结合新的用户数据、业务变化,更新标签和痛点,避免 “用旧画像指导新业务”。



  • 此资源素材、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


    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

    产品:企微SCRM系统+微信机器人+私域陪跑服务

    承诺:产品免费试用七天,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,已交付6000+ 2B企业

     
    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