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码,关注“企微云”公众号完成申请
扫码加专属顾问企业微信,我们将协助您进行线上体验!
我要投稿
Sept.
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
2025
提起用户画像,很多人会陷入 “简单贴标签” 的误区 —— 罗列 “25-30 岁、女性、一线城市、月入 1.5 万” 这类信息,却发现无法指导实际业务。真正靠谱的用户画像是 “活的”:有清晰的目标动机、真实的场景痛点,能直接落地到产品设计、运营策略中。
本文将从 “定义本质→明确价值→拆解要素→落地流程” 四个维度,带你掌握从 0 到 1 构建可用用户画像的方法,避开 “为画而画” 的陷阱。
一、先搞懂:用户画像到底是什么?
用户画像是基于真实数据,通过定性 + 定量分析,凝练出的 “标签化目标用户模型”。它不是零散信息的堆砌,而是具备 “姓名、故事、痛点、动机” 的 “虚拟真人”,核心特征有三个:
简单说:好的用户画像是 “能让团队成员看完后,异口同声说‘对,我们的用户就是这样’” 的工具。
二、为什么要做用户画像?4 个核心价值,不止 “定位用户”
很多人觉得 “做用户画像是走流程”,但实际上,它是解决业务问题的 “底层逻辑”,核心价值体现在四方面:
除了微信、支付宝这类国民级产品,大部分产品都有 “特定目标人群”。比如面向老年人的健康 APP、针对职场新人的租房平台 —— 用户画像能帮你明确 “谁是我们的核心用户”,避免设计 “大而全却没亮点” 的功能。
例:若画像显示核心用户是 “60 岁以上、视力退化的老年人”,产品就不会设计 “小字体、复杂操作流程”,而是聚焦 “语音交互、一键呼叫” 等核心需求。
产品设计中最常见的争议是 “我觉得用户需要” vs “用户真的需要”。用户画像能提供 “统一标准”—— 所有功能都要围绕 “画像用户的痛点” 展开,而非凭主观判断。
例:针对 “新手妈妈” 的母婴 APP,画像显示其核心痛点是 “没时间系统学习育儿知识”,产品就会设计 “1 分钟短视频教程”“碎片化知识点推送”,而非长篇图文。
跨部门协作时(如产品、设计、运营),最耗时的是 “对齐认知”。一份清晰的用户画像能让所有人 “站在同一视角”—— 需求评审时不用争论 “用户会不会用”,而是看 “画像用户会不会用”;运营策划活动时,不用纠结 “选什么福利”,而是看 “画像用户需要什么福利”。
当产品有多个细分用户群体时(如电商平台的 “学生党”“宝妈”“职场精英”),用户画像是 “精细化运营” 的基础。通过不同画像的痛点差异,设计针对性策略:
三、用户画像的核心要素:7 个维度,“痛点” 是关键
1. 基本属性(ta 是谁) | ||
2. 行为偏好(ta 做了什么) | ||
3. 社交信息(ta 的社交圈) | ||
4. 设备技术(ta 用什么工具) | ||
5. 时间频率(ta 什么时候用) | ||
6. 情感态度(ta 的感受) | ||
7. 用户痛点(ta 的核心需求) |
关键提醒:很多人会忽略 “痛点维度”,只堆砌基本属性和行为标签 —— 但没有痛点的画像 “毫无用处”。就像知道用户是 “25 岁女性”,不如知道她 “25 岁女性,租房时怕被中介坑”,后者才能指导业务动作。
四、从 0 到 1 构建用户画像:5 步实战流程,避开 3 个坑
构建用户画像不是 “收集数据→贴标签” 的线性流程,而是 “明确目标→收集数据→分析分群→标签化→验证迭代” 的闭环。以下是具体步骤:
做用户画像前,必须先回答 3 个问题,否则会陷入 “数据越多越乱” 的陷阱:
避坑提醒:不要一开始就想 “做全量用户的画像”,先聚焦 “核心业务相关的细分群体”,否则数据量大、分析复杂,最终产出的画像也无法落地。
数据是用户画像的 “基石”,但不能只靠 “后台数据”,必须 “定量数据 + 定性数据” 结合 —— 定量数据看 “用户做了什么”,定性数据挖 “用户为什么这么做”。
定量数据 | |||
定性数据 |
避坑提醒:不要只依赖定量数据 —— 比如后台看到 “用户很少用某功能”,可能不是 “功能没用”,而是 “用户不会用”(定性访谈才能发现);也不要只信定性数据 —— 个别用户的反馈可能是 “特例”,需要定量数据验证 “是否是普遍问题”。
收集到数据后,需要先 “清洗数据”(剔除无效数据,如误点击、重复注册用户),再通过 “分析 + 分群” 找到 “核心用户群体”。
核心方法是 “找共性”:将行为、痛点、属性相似的用户归为一类,形成 “细分用户群体”。
例:租房 APP 的用户可分为 3 类:
避坑提醒:分群不是 “越多越好”—— 一般建议 3-5 个核心群体,过多会导致 “运营精力分散”,无法聚焦核心需求。
这是将 “分析结果” 转化为 “可视化画像” 的关键一步,核心是 “给每个细分群体贴标签”,标签要 “具体、可感知、关联业务”。
避免 “25 岁女性” 这种模糊标签,而是要结合 “属性 + 行为 + 痛点”,形成完整的 “用户故事”。
以 “职场新人租房用户” 为例,标签化后的画像可呈现为:
避坑提醒:标签化不是 “罗列信息”,而是 “讲一个完整的用户故事”—— 看到画像后,团队能清晰想象 “小敏是谁,她遇到了什么问题,她需要什么”。
很多人做完画像就 “束之高阁”,但实际上,“验证和迭代” 才是让画像 “有用” 的核心。
验证:确保画像真实有效
用 “真实数据” 检验画像是否准确 —— 比如根据 “小敏” 的画像,设计 “VR 看房 + 押一付一专区”,观察该功能的使用率、预约率是否提升;或通过 A/B 测试,对比 “针对画像设计的文案” 与 “通用文案” 的转化率,若前者更高,说明画像有效。
应用:落地到具体业务场景
画像不是 “文档”,而是 “工具”,要嵌入到产品、运营的日常工作中:
迭代:动态更新画像
用户需求会随时间变化(如 “小敏” 工作 1 年后,可能变成 “预算 3500 元、需独立卫生间” 的用户),因此画像需要 “定期迭代”—— 每 3-6 个月,结合新的用户数据、业务变化,更新标签和痛点,避免 “用旧画像指导新业务”。
此资源素材、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WeSCRM专注2B场景的SCRM系统
产品:企微SCRM系统+微信机器人+私域陪跑服务
承诺:产品免费试用七天,验证效果再签署服务协议。零风险落地企微SCRM,已交付6000+ 2B企业
2025-10-16
客户细分与客户画像
2025-10-16
B端客户画像:一份务实指南
2025-10-16
从 “标签堆砌” 到 “落地可用”从零开始教您构建用户画像
2025-10-15
什么是商机?销售组织是否需要商机管理?
2025-10-15
华为LTC:商机如何分级,销售项目如何立项?
2025-10-15
【推荐阅读】商机管理:建立一致、可复制的流程以提高赢率:销售管理者需要问的12个关键问题(4)客户导向和商机评级
2025-10-15
【推荐阅读】商机管理:建立一致、可复制的流程以提高赢率:销售管理者需要问的12个关键问题(3)
2025-10-15
线索和商机管理不好,不好管理怎么破?华为告诉你答案
2025-08-19
2025-08-19
2025-06-07
2025-04-17
2025-07-18
2025-04-10
2025-09-15
2025-02-20
2025-06-25
2025-04-12